摘要:ICS83.200G95JB/T6492-2001锥形双螺杆塑料挤出机Conicaltwin–screwplasticsextruder2001-05-23发布2001-10-01实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I前言本标准是对JB/T6492—1992《锥形双螺杆塑料挤出机》的修订。
本标准于1992年12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B/T6492-2001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锥形双螺杆塑料挤出机的定义、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异向旋转锥形双螺杆塑料挤出机(以下简称挤出机)。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截至出版时,所示版本均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进行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6388-1986 运输、包装、收货和发货标志 GB/T13306-1991 标签 GB/T13384-1992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HG/T3228-1988 通用技术条件橡胶塑料机械涂装条件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螺杆小端公称直径screwlittleendnominaldiameter 以螺杆轴线为基准的螺杆外锥体小端的公称直径。 3.2 螺杆大端公称直径screwbigendnominaldiameter 以螺杆轴线为基准的螺杆外锥体大端的公称直径。 3.3 实际比功率是指实际消耗的驱动电机功率与实测挤出产量的比值。
3.4 双锥螺杆twin-conicalscrew 是外径锥度大于底径锥度的螺杆。 4 基本参数 4.1 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或表2的要求。表1用于普通螺杆挤出机的考核,表2用于双锥螺杆挤出机挤出硬质聚氯乙烯干料的考核。 主要采用混合粉料,也可挤出软质PVC干混粉料。 4.2 基本参数主要考核满足塑化质量要求的挤出产量、比流量和实际比功率。 挤出产量的评定:试制和新产品鉴定时二手双螺杆挤出机转让,挤出产量应不低于表1或表2所列挤出产量。对于批量生产的挤出机,按最高转速70%时的比流量不应小于规定值,实际比功率不应大于规定值。 挤出产量应不低于表1或表2规定值的70%。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1-05-23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锥形双螺杆塑料挤出机Conicaltwin–screw PlasticsextruderJB/T6492 -2001年代替JB/T6492-19922001-10-01执行JB/T6492-20012 表1 基本参数 螺杆小端公称直径 dmm 最大、最小螺杆转速i的调速比 挤出产量(PVC-U ) Qkg/h 实际比功率 N′kW/(kg/h) 比流量 q(kg/h) )/(r/min) 中心高 Hmm25≥24≥0.3035≥55≥1.2245≥70≥1.5550≥120≥ 3.7555≥135≥3.8860≥170≥4.4765≥225≥6.6280≥360≥9.73100090≥6≥675≤0.14≥19.31100 表2 螺杆小头基本参数 公称直径 dmm 最大、最小螺杆转速i的调速比挤出产量(PVC-U) Qkg/h 实际比功率 N′kW/(kg/h) 比流量 q (kg/h)/(r/min) 中心高度 Hmm25≥27≥0.3435≥63≥1.4045≥80 ≥1.7850≥135≥4.1355≥150≥4.5060≥190≥5.6065≥250≥7.3680≥400≥10.81100092≥6≥750≤0.13≥22.7911005 技术要求 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按图纸和技术要求制造按规定程序批准的文件。
5.1 整机技术要求 5.1.1 料筒加热系统应在2.5小时内将料筒加热至200℃。 5.1.2 对人身安全有危险的外露部位必须安装防护罩或明显的永久性警示标志。 5.1.3 两螺杆应能在设计转速范围内平稳、无级调节。 5.1.4 电气控制系统应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和挤出机的正常运行。 a) 电源电路与保护电路导线(挤出机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Ω; b) 电加热器应先加热,然后在冷态(室温)下测量,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Ω。 ; c) 电加热器应先加热,然后在冷态(室温)下进行耐压试验,不得有击穿现象; d) 外部保护导体端子与电气设备任何外露导体部分之间的连接导体的电阻不得大于0.1Ω; e) 操作柜上应有急停按钮。 JB/T6492-200135.1.5 整机噪声(声压级)不大于85dB(A)。 5.1.6 挤出机应设有过扭矩保护装置。 5.1.7 外观应整洁、色彩和谐。 漆面应符合HG/T3228中3.4.6.1第2条“漆膜外观”的规定。 5.2 主要零部件技术要求 5.2.1 螺杆 5.2.1.1 材质:螺纹采用氮化钢、其他合金结构钢,或喷涂或堆焊耐磨合金。 5.2.1.2 表面处理:氮化钢渗氮,深度不小于0.4mm,硬度不小于700HV,脆性不大于2级。
对于采用其他表面硬化工艺的材料,其要求不应低于氮化钢的相应指标。 5.2.1.3 偏差:螺杆小端与螺杆大端的公称直径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公称直径偏差 mm 螺杆小端直径 25354550556065809092 上 0 螺杆大、小端公称直径偏差 下 –0.04–0.05–0.06–0.08–0.10–0.125.2.1.4 螺杆外径、底径、外圆及螺纹刃口两侧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6μm。 5.2.2 筒体 5.2.2.1 材质:也可采用氮化钢、其他合金结构钢或两个锥形内孔加耐磨合金轴套。 5.2.2.2 筒体内孔表面处理:氮化钢,深度不小于0.4mm,硬度不小于800HV,脆性不大于2级。 5.2. 2.3 筒体内孔表面粗糙度Ra值应不大于0.8μm。 5.3 总装技术要求 5.3.1 螺杆与机筒之间的间隙(安装调试完成后)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间隙 mm 螺杆小端公称直径 d25354550556065809092 间隙 a0.08~0.200 .10~0.300.12~0.350.14~0.400.16~0.500.18~0.605.3.2 当两根螺杆水平放置时二手双螺杆挤出机转让,机筒与螺杆在机筒内允许接触。 但短时间干运转时,螺杆与螺杆、螺杆与机筒不得卡死、划伤。
5.3.3 各管道应密封良好。 总装后应进行压力试验,不得有泄漏。 5.3.4 润滑系统必须有充足的供油量。 6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6.1 试验方法 6.1.1 干运转试验 机器组装成功后,在机筒、螺杆表面涂润滑油,进行不少于3分钟的低速干运转试验。 6.1.2 负载运行试验 6.1.2.1 干运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负载运行试验。 各项参数应在工艺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JB/T6492-200146.1.2.2 新产品试制、鉴定时的负载运行和产品批量生产后型式试验时的负载运行应与辅机联动或使用试验机头。 连续运转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必须在产品质量合格或塑化良好的基础上测定各项试验参数。 6.1.3 试验条件 6.1.3.1 试验原料为硬质聚氯乙烯干混粉。 6.1.3.2 试验装置 推荐的试验机头结构如图1所示,机头上装有节流阀、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热电偶及相应的二次仪表,或采用压力传感器和热电偶组合的仪表。 。 出口直径见表 5。 图1 表5 挤出产量Qkg/h≤100>100~300>300~500>500 试验头出口直径dmm10~1515~2520~3025~356.1.3.3 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可参照附录A的规定。
6.1.4 试验方法 6.1.4.1 干运转后拆下螺杆并停车,检查螺杆和机筒是否有划伤。 6.1.4.2 挤出产量检测 在稳定的工艺条件下,当塑料从机头挤出时,用秒表每隔 60 秒对料条计时一次,共 3 次。 用天平称量塑料,取平均值,计算出每小时挤出的塑料重量,即为挤出产量。 用试验机头进行试验时,机头节流阀应将压力调整到大于或等于15MPa的位置,料温应小于或等于200℃,塑化良好。 6.1.4.3温度检测:用熔体温度测量装置测量材料的温度。 JB/T6492-200156.1.4.4采用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进行机头压力检测。 测试前应进行校准,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6.1.4.5 测速装置用于速度检测,直接或间接测量螺杆(螺杆允许拆除)。 6.1.4.6电机实测输出功率检测:直流电机用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测量; 交流变速电机用三相功率表测量,并按式(1)和(2)计算。 当使用直流电机时,测得的电机输出功率为: N 测得 = VAη1·································· ···················································· ···(1)式中:N实测——电机实测输出功率,kW; V——电机输入电压,V; A——电机输入电流,A; η1——电机高速时的效率; 电机额定电流、电机额定电压 电机额定功率·········································· ·······(2)式中: η2——电机高速时的效率(以电机技术数据为准)。
6.1.4.7 比流量检测 比流量按公式(3)计算: q=Q实测值/n实测值······················ ······················································· ·(3) 式中:q——比流量,(kg/h)/(r/min); Q测量——测量的挤出产量,kg/h; n 测量 - 测量的转速,r/min。 6.1.4.8 实际比功率检测 实际比功率按式(4)计算: N′实际=N实测/Q实测··················· ···················································· ·(4) 式中:N′actual——实际比功率,kW/(kg/h)。 6.1.4.9 螺杆、机筒表面处理检查。 螺杆、机筒氮化处理时,应采用炉样测试氮化硬度、氮化深度和脆性。 6.1.4.10 螺杆大端外径极限偏差检测(如图2) a) 根据螺杆大端外径、小端外径及螺杆有效螺纹工作长度,计算螺纹轴向长度的增加或减少固定值; b) 制作专用的测量用锥形套筒,其大端内径小于螺杆大端外径,使配合后套筒与螺杆保持距离h; c) 用专用测量套如图2所示套在螺杆上,使其贴合在大端上并达到螺杆外径,使距离h在两个端面A、B之内; JB/T6492-20016 图2d)用量具测量端面A到端面B的距离值h; e) 用测得的 h 距离值,按式(5)、(6)计算螺杆大端外径 D 的极限偏差: ()αtan2minmin/DDh 测试套−=········· ·························································· ················(5)式中:hmin——A、B端面之间的最小距离,mm; Dmin——螺杆大端最小直径,mm; D为测量套筒--专用锥形套筒大端内孔尺寸,mm; α——螺杆的半锥角,(°)。 ()αtan2maxmax/DDh 测试集−=················································ ·····································(6)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