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等科研项目。
办学实力雄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
2009年,学校率先提出“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业教育理念。 在广东省第二批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得到了中央和省领导班子的高度认可。 学校围绕“厚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导、企业参与。 2012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后,学校紧紧抓住广东经济转型机遇,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突出纺织服装专业特色,努力建设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国家。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谐兴校”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项目引领、产学互通”、服装设计专业“三线互嵌、工学交替、螺旋递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体互嵌、项目联动”等、艺术设计专业“立足行业、精英选拔、项目课程”等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开展“一专业、一模式、一门课程、一平台”等一系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现有中央和省级以上重点专业9个; 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课程11门; 中央支持及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基地9个;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在全国、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此外,还开设了多个校级重点专业和数百门在线课程。 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卓有成效。 建有广东省数字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大学数字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数字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开发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 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重点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科研项目。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香港桑麻纺织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科研实力雄厚。 学校着力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就业创业、自主创业。 30年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学校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在全国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 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认可,为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不断促进高质量就业。 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明星示范校”、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 、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行业背景,率先组建广东省纺织职教集团,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 学校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约14万人次,助力推动东亚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德才兼备、人才强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人才强校”道路,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名师工程”。优秀师资队伍培育计划”、“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邀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和知名企业来校培训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 180余名教师赴德国、意大利、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最新职业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授、副教授147人。教授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2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60余人。 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人们。 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学团队展示职业教育风采,描绘满园春色,编织美好未来。
青春梦想起航
学校注重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学生成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一批批具有独特专业特色和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 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34项,省级A级奖362项。 其中,志愿服务项目“爱心学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称号。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锻炼才华、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