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瑶族乡: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打造“舞火狗”发源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花享团 次浏览

摘要:蓝田既充满瑶族风情,也是红色高地。蓝田村委与蓝田乡政府隔街相望,国道220线从横河至龙门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蓝田村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打造“火狗舞”发源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弘扬蓝田瑶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好评。

乡村文化

蓝田村委会、蓝田乡政府隔街相望。 220国道从横河至龙门贯穿全村。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走进蓝田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和别致的农家小院令人赏心悦目。 村里干净整洁,种满了花草树木。 小院里的三角梅开得正漂亮,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按照“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我们在这里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着力打造蓝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美丽乡村布局,蓝田瑶乡一个又一个村庄实现蝴蝶升级,成为风景秀丽的新农村。

忠孝的家风与两个姓氏融为一体

蓝田古称上建通。 相传,很久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就种植棉、苎麻,纺纱、织布。 当地人民的祖先因过着狩猎生活,用靛蓝染布。 每个村庄都有染缸,到处都有染坊。 尤其是魏镇附近,更是盛产靛蓝的地方。 因有蓝色海洋,后人将上建通改名为“蓝田”,这就是蓝田地名的由来。

蓝田村居住着蓝田七大姓:杨、谭、刘、李。 杨家目前人口最多,但谭家却是最先定居蓝田的。 关于杨家人口数百年后超越谭家的过程,这里流传着一个曲折有趣的故事。 不仅是杨家口耳相传的,而且还记载在杨家家谱中。

在蓝田村杨氏的手中,保存着新旧两个版本的家谱。 这是龙门以北山区能看到的最古老、最清晰的家谱之一。 《杨氏族谱-唐宋元明清》记载:北宋太平九年(公元984年),杨氏由北迁至广东南雄。 由于连年战乱,他们迁居广东增城、新会等地。 终于搬到了蓝田。

蓝田杨氏是宋代名将杨业的后裔。 他们把继承杨老陵公的忠孝精神作为家训。 古代家谱记载了杨氏先民的迁徙路线、人口发展和年代史。 第一个在蓝田建立基金会的人是杨紫池。 宋淳佑四年(1244年),杨子池七岁。 他跟随哥哥杨天旺、杨天禄从增城西门榕树下来到西林上建塘塘角村居住。 现为蓝田杨屋村。

蓝田村谭家见杨子驰为人老实,便将女儿谭宽儿许配给他。 他们有两个儿子:杨仁生和杨亚狗(精奇)。 杨亚狗后来与谭氏女儿谭氏结婚。 行丝。 因此,从吉洛丹创立之日起惠州百年好合,杨、谭二姓就是亲戚。

从此,杨氏在蓝田村枝繁叶茂,人口繁盛。 到了第六代,杨家已生了八个儿子,分了八间大宅,每间都配粮米和两块石头。 明宣德七年,冬月,迁至龙门大横、莲塘等地。 经过数百年的人口繁衍,杨家成为了蓝田最大的人口。

杨家的兴盛与谭家的联姻密切相关。 谭氏比杨氏更早定居蓝田,是一个富裕的家庭。 有一天,杨紫池偶然遇见一位云游的道士。 杨子池非常热情,甚至杀死了家里唯一的母鸡来招待道士。 道士见杨子迟为人真诚善良,就对杨子迟说:“你家不旺,不适合安宅。” 宝地。 杨紫池问,哪里最繁华,适合定居? 道士立刻告诉了他宝地的位置,并嘱咐他的孩子们不要见爷爷,来了就躲起来,宝地自然就得到了。

于是,杨子驰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并向孩子们解释说,他只是在等岳父回家。 几天后,岳父来看望孙子。 仁生和亚狗躲在房间里,没有看到他。 岳父觉得奇怪,就问女婿为什么不见他。 杨子驰将道士的话告诉了岳父。 岳父一听,着急了,就让女婿一家人搬到自己家里去。

当时谭家门前有一个池塘,每年过年期间谭家都会钓鱼。 谭家的爷爷让孙子带着鱼回家过年。 第二年,爷爷不再叫了,孙子也来把鱼拎回来,每人一条,以此类推。 后来,他抓的鱼越来越多,除非是大鱼,他才抓。 时间久了,叔叔们就开始批评了。 于是爷爷就用竹子围起了池塘的一角,让孙子自己养鱼,这样他就不用每年都来家里打鱼了。

我的孙子没有钱养鱼苗。 夏天,他们到鱼塘去洗澡,打开塘角的竹篱笆,把鱼赶到自家塘角,然后放下竹篱笆。 年底他们去钓鱼的时候,谭家的大池塘里的鱼很少,池塘一角的鱼也很少。 鱼又多又大,爷爷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为了避免伤害家庭的和睦,爷爷决定修一堵墙,把土地分给孙子。 分配给杨紫池一家的土地,正好是道士指定的宝地。 杨亚沟后来在塘角建了一座寺庙。 因为那是属于他岳父家的池塘一角,所以得名塘角,也就是现在的杨屋村。

过去的杨家祠堂为三进式结构。 斗门朝东,左侧有一石狗。 传说普通人路过时都会吠叫,但廖元帅用象牙笔敲在他的头上,才停止了吠叫。 祠堂前门有科宝,后门有斗督,形似牛。 1931年遭洪水冲毁,1986年12月重建。重建后的牌位刻于祠堂大门上方右墙上。

修缮祠堂见证变化

至今,杨氏宗祠前仍留有一池角。 祠堂为两进平房,是传统的客家祠堂。 门柱和门槛的基石已磨损且有缺口。 庭院左右两侧的墙壁是用石头和沙子砌成的。 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沧桑,但他们仍然非常坚强。 2017年,杨氏宗族再次捐资重建祠堂。

蓝田村的杨一、杨二组惠州百年好合,是八世家长子杨孟成的祠堂。 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安说,几十年前,围屋里住着300多人。 现在蓝一、蓝二组的杨家全都搬出了这座祠堂。 当时,大围屋外有三圈大围屋,中间是一座祠堂,共有房间百余间。 从围屋的遗迹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当时围屋的规模有多大。 现在外三环已基本倒塌,只剩下祠堂。 祠堂里的柱子和门也都腐烂了,木门窗都被白蚁蛀坏了。 梁上的雕刻依然依稀可见,二进门牌匾上的“明真家音”大字苍劲有力,凸显了这个家族昔日的显赫与威严。

杨文安介绍,杨氏家族所有的婚丧嫁娶都在这座祠堂举行。 从门上和柱子上贴的对联就可以看出,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喜事。 门柱上贴的大红双“喜”字和“百年好姻缘,天生一对”的对联,至今仍散发着纸墨香。 古老的祠堂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村民杨俊兰(81岁)和杨跳野(87岁)是村里的老人,对村里的故事很熟悉。 他们的祖先三代人都出生在这里,住在围屋的角落里。 祠堂旁边,自建的小楼高低错落。 原来的围屋破旧后,有的在原址上拆除重建,有的搬迁到别处。 杨君兰有五个孩子,小儿子的房子就建在围屋不远处。

蓝田村新旧房屋并存,见证了人与时代的变迁。 近年来,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不只是拆除老房子,而是注重修缮,以保护祖先留下的物质遗产和永恒的精神家园。

祠堂是家庭兴旺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印记。 它是沟通未来城乡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一种信仰。 祠堂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记录着家族的荣耀和传统,激励人们弘扬优良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惠州日报

随机内容